Hi, I'm Facai Wo, a ux designer at Shanghai.
Here I will share some understanding about design and feel free to share your idea.

我的哲学之路(1)

开始于高中语文读本,在之前心里是没有什么所谓的看待事情的标准的,虽然会偶尔迷茫,但不会主动去想很多东西,跟周围的人都一样,行为一样,价值观一样。直到看到书中节选的几篇哲学文章,就好像患病的人找到了解药一样。文中的话语指引着我们如何前行。书中有不少大师的文章,但是最令我有感触的一个是《沉思录》的节选,一个就是叔本华。这两人至今对我仍有十分重大的影响。叔本华的悲观哲学,让我在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年纪,背上了许多淡定沉稳。“所有的快乐只是幻梦,只有痛苦才是真实存在的。”因此,我们的人生是想方设法减少痛苦,达到一种安宁的状态,而不是对于快乐的苦苦追求。随着对哲学有更多的认识,便不再寓于一家之言,快乐还是存在的,只不过所谓的快乐,只是一个个瞬间,就如马斯洛的高峰体验一样,高峰只是少数,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是平原,而高峰过后,必定是一路下坡,直到下一个高峰。所以叔本华所说的“安宁”也没错,安宁就是人生中的常态,也是最好的状态。

关于《沉思录》,作者是一位皇帝,记录着自己的所思所想。孔子讲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现在人已经很少人愿意花时间静静思考了,难得这位皇帝身居高位仍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。《沉思录》也是我唯一买过的一本哲学类书籍。其余的都是从学校借的。作为哲学入门,它应该是很合适的。

叔本华虽然是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,但是他在对除了人生态度的其他问题上的看法还是十分透彻的,比如对教育的看法,对什么是好的戏剧的评判,对天才与常人的认识等等。

进入大学之后,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,慢慢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哲学大家,也开始渐渐接触别的西方哲学家。但是除了叔本华之外,看其他的哲学作品总是有些吃力,不知是翻译的晦涩难懂还是哲学本身就是这样难懂,总是感觉很难下手。半懂不懂的看了柏,康德,黑格尔,罗素等人的书之后,翻了一本西方哲学史。开始了解哲学的始末。

哲学是一门科学,但是却受着作者所在时代背景的影响,虽然伟大的思想到现今仍然是通用的,但作者仍然受到当时的文化,政治的影响。哲学家也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,他们比常人思考更深层次的命题,但让常人看起来也更加奇怪通过读《哲学史》,了解各个哲学家所处的背景,以及从古到今的不同思想,慢慢的便不再把一家的思想当做亘古不变的真理。对于哲学的看法,这些哲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同,有的思想很宝贵,有的也有着明显的缺点,了解到这些,便不再被这些思想所左右,固执于一家之言。

在这之后,阅读了弗洛伊德的书,弗洛伊德也是一位很有争议的哲学家,也可以说是医生。他对意识,潜意识的研究是我们从来未曾想到过。某些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,可能是很久以前种下的种子,每一件事都有引发他的原因。这些诱因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潜意识里。同时让我们认识到意识的强大,如果你意识里想真正去做一件事情,他每天在你的脑海里盘旋,将产生巨大的力量。弗洛伊德对于快乐的理解也十分的理性。所谓快乐也就是一种感觉,这种感觉的获得来自于对比。一个饥饿万分的人,一块馒头就是巨大的幸福。从马斯洛的需求论来看,就是需求得到满足,产生快乐。但是弗洛伊德好像仅仅考虑了获得快乐的方法,没有考虑快乐的短暂性,以及之后在下一次快乐到来之前大段时间的不快乐。弗洛伊德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就是“本我自我超我”。我们为什么有时候会感觉有两个自己,存在矛盾心理,那都是因为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所致。本我代表者我们的动物性本能,自我受到一系列道德伦理价值观的约束,而超我则是神一样的存在。

之后因为自己做东西的缘故,慢慢开始思考何为美?因为一直以来做图只是靠感觉,想要找到一个准则来指导我们究竟什么样的东西,大家认为是美的。但是现在我仍然很困惑。美学像哲学一样,从古至今,有各家之言,有人说美是主观的,有人说美是客观的,有人说美即理念,有人在众多美的事物中寻找着形式。曾看到一本书将讲的特征:重复,韵律,和谐,均衡等等,以为只要将这些元素尽数应用就能得到好看的图。但仍有很多东西你是不能简简单单用这些原则来解释的。有人讲“美就是善”,的确,路边主动帮助流浪人的女孩,在我们看来就像天使一样。那些为非洲穷困地区做节水设计的设计师,也是非常美丽的。有人“以自然为美”,我们的风景画是来自于对自然地描摹,照片更是对自然地瞬间停留。有人从心里感受着美,而不是从外界。美是如此的复杂,以致我们根本找不出一条定律来简单复刻美的存在。

评论

© FACAI WO | Powered by LOFTER